,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财经时评 >> 中小银行扎堆IPO 背后隐现的风险是什么?

中小银行扎堆IPO 背后隐现的风险是什么?

2018-02-07 16:26:32 来源:中新经纬 浏览:50007

据统计,截至目前有17家中小型银行正在A股排队上市,包括长沙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西安银行、浙商银行、厦门银行等11家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郑州银行、兰州银行、苏州银行、青岛银行等6家银行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面对大批量的中小银行排队IPO发审,市场普遍产生了担忧,毕竟银行的盘子普遍较大,而且融资规模一般较实体企业大,从目前的市场流动性压力来看,中小银行在此时批量上市显然不合时宜。

  对于银行IPO我一直持反对意见,原因很简单,股票市场本来是一个直接融资的场所,但这些年来,却存在着将股市的直接融资转化成银行的间接融资的情况,部分银行从股市将从取得资金转化为资本金,通过杠杆放大后又被套在了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铁公基”项目上。从我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调查和了解来看,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没有现金流收入,大部分平台公司都在“借新还旧”,一旦土地价格不能再被炒高时,地方融资平台资金链条断裂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当前A股市场对银行IPO要格外重视。

  资本市场本应该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让实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但从目前已经上市的25家银行来看,其在股票市场占据了巨大的比重,对股市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不利。因此我认为,要想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和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就得减少银行IPO和减少银行股再融资,应该把股市里有限的资金补充给创新型、科技型的实体经济企业,鼓励和培育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力,而不是继续给银行大规模充血、加杠杆。既然银行金融机构都在全面去杠杆,为何股市就不能协助去去杠杆?

  从目前这批扎堆IPO的中小银行招股诉求来看,都是为了弥补资本金,而银行资本金一旦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增大,银行为了提高效益自然会加大杠杆经营,这与目前的控制金融风险、金融去杠杆、脱虚向实的宏观调控意愿并不一致。监管部门之所以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兑付能力、降低杠杆率、抑制赌博式经营,但上市银行每逢监管指标调整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股市再融资,让股市再融资成为了抵消监管冲击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式。

  从银行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通过股市再融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式无非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和面游戏,银行的风险源和风险资产并未减少,反而通过再融资提高资本金后又不断放大杠杆,风险资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进一步放大。如果是个别银行再融资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大面积、大规模、经常性的再融资,无疑会让人担忧银行股漂亮指标的背后到底掩盖了多少风险资产?如果通过再融资做大分子来改善监管指标,虽然指标好看了,但这种风险转嫁方式却无益于监管意图。

  再看这17家排队IPO发审的银行,其中超过10家资本充足率自2015年开始逐年下降,大多数银行不良贷款率呈逐渐上升的态势。比如截至2014年末、2015年末、2016年末,青岛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9%、1.36%。因此,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地方债务风险隐现、银行坏账率增加的情况下,减少中小银行上市既是对中国股市健康发展负责也是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负责。中国股市必须要控制中小银行继续大面积IPO的情况。资本市场应该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让实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