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金融快讯 >> 2017年IPO:新股数量创历史 低通过率成常态

2017年IPO:新股数量创历史 低通过率成常态

2018-01-16 17:31:13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浏览:50001

2017年12月29日,随着上海雅仕朗博科技光弘科技伊戈尔4家公司的成功上市,风风火火的2017年IPO之路最终画上了句号。全年IPO募集资金达2301.09亿元,落后于2011年的2809.69亿元,屈居历史第四位,但438家公司成功IPO,数量创下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之最。

  与此同时,2017年证监会发审委总共审核首次公开发行公司数量为479家,共计380家公司通过审核,同样毫无疑问的创造历史。不过,从2007年开始截止2017年总计79.33%的过会率,仅仅位列11年间的倒数第3位。特别是2017年10月17日,主板与创业板合并后,有“大发审委”之称第十七届发审委上台后,持续交出“6过1”;“3过0”的惊人答卷。在疏通IPO堰塞湖的同时,低通过率在未来或成常态。

  新股数量创历史 IPO年实至名归

  从历年的数据看,IPO公司的数量一直呈现波动上行的态势,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在流动性持续趋紧,中小创闪崩不断的情况下,新一届证监会顶住压力,不断疏通IPO堰塞湖,中国公司的上市审批制度已经趋向于类“注册制”,而“大发审委”的组建,既显示出监管层保证上市数量,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也充分发挥审批制的特性,严把上市质量关(见图一)。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全年上市新股共计438只,较2016年的227只增幅达惊人的92.95%,即使是2010年IPO的巅峰时代,348只上市发行的新股数量也远逊2017年。此外,从另一个维度看,1990年截止2017年底,A股市场总共3467只个股(包含退市股)上市募资,2017年438只上市股票数量占中国证券市场上市总数量的比例高达12.63%,称2017为IPO之年显然实至名归。

  从募集总金额看,2017年2301.09亿元的IPO融资,较2016年的1496.08亿元上涨53.81%,为6年来的新高(2013年无新股IPO)。不过,虽然上市公司数量位居榜首,且总金额并不算低,但在历史总排行榜上,落后于2010年的4885.14亿元、2007年的4770.82亿元以及2011年的2809.69亿元,位居历史排名第四位。如果从平均募资排名看(募资总额/上市总数),2017年就更显得不起眼,平均5.25亿元/公司的平募资金额,仅位列历史榜的第15位(见图二)。

  2007年牛市前后,虽然上市企业数量不多,但募集总资金及平均募集资金均表现抢眼,一则可以理解为牛市期间,市场乐见企业上市,2007年,在全球范围内,IPO融资都是历史性峰值。同时也可以看到,2007年牛市前后,中国主要的庞然大物公司几乎全部完成上市募资,没有一轮牛市,也无法容纳下它们。

  2017年位列第一的中国银河(601881)IPO,其募资规模在2016年也仅能居于第七,若时间点再拉长,这一规模就更加拿不上台面,可以看到,“小而美”的“创业型”公司上市将是未来数年内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基本格局。

  IPO吸血能力有限 A股市场全球夺魁

  虽然位列历史IPO公司数量第一位,募资总金额位列历史第四位,被投资者形容为抽取市场流动性血液的洪水猛兽,但IPO直接融资从2008年第一次被增发融资超越后,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

  2017年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金额总计17.22万亿元,紧随2016年21.13万亿元,位列历史第二位。其中2301.09亿元的首发融资占总金额的13.36%,比例为4年来新高,但增发融资金额12.71万亿元仅低于顶峰期2016年的16.92万亿元,超过2015年的12.25万亿元,位列历史第二位。此外,可交换债、可转换债、配股等融资方式丰富起来。其中可转债扭转了2010年717.3亿元高峰后持续下滑的颓势,时隔6年时间重新冲破600亿关口。虽然在直接融资市场3.5%的整体占比并不显眼,但23家公司发行可转债的数量,已经创造历史。

  同样创造历史的,还有可交换债券的发行。这一迅速增长的融资方式,是2013年才开始兴起,彼时武汉福星股份公司发行了价值约2.57亿元的可交换债券,仅4年时间,2017年,共计93家公司发行了市值约1251.78亿元的可交换债券,双双刷新历史记录,且占当期直接融资金额的比例高达7.27%,融资金额约为IPO融资金额的54.4%(见图三)。

  从全球IPO市场来看,根据安永的全球IPO市场报告,2017年全球共计1624宗IPO,筹资1888亿美元,按交易量和筹资额来看,同比增长49%与40%。虽未达到2007年的水平(1974宗IPO,筹资3384亿美元),但随着市场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预计2018年的IPO活动巨额交易将增多,从而增加2018年的全球收益。从数量上看,中国大陆地区以438只新股全球领先,而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以223只新股和215只新股排列交易所上市新股的第一和第二位,若加上港交所161只新股的IPO,大中华区(暂未添加台湾数据)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

  此外,美国资本市场以184只新股位列全球第二,但汇聚全球各领域龙头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巨无霸青睐的美国市场,其融资规模依旧以20%的全球占比率,高于大陆区的16%。

  创新型企业引领市场 深圳市公司全国领先

  从募资规模的行业来看,传统行业已经难以进入榜单前列,创新性行业以及产业升级行业成为IPO融资宠儿。从数量上看,电子、化工、机械设备和生物医药IPO融资数分别为48家、48家、43家和42家,分列行业排名的前四位,也是仅有的数量超过40家的行业。从融资金额看,则机械设备跌出前四,电子、化工、生物医药和汽车分别以276.72亿元、215.27亿元、198.05亿元和196.06亿元位列前四,占据IPO融资总金额的38.51%,电子行业则以总金额12.03%的占比夺魁(见图四)。

  从区域分布来看,2017年A股IPO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为主。无论从IPO家数、募资额,还是新股市值来看,广东均排名第一。2017年广东98家IPO创记录,浙江、江苏紧随其后,分别为87家、65家。此外,上海、山东、北京、福建、湖南均超过20家。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福建这5省1市合计有338家公司2017年实现IPO,占全年438家总数的77.17%。东北三省只有4家上市,占比0.9%;山西、内蒙古、广西、青海为零。

  深圳为广东IPO企业数量全国领先贡献了绝大多数的功劳,2017年全年,广东一98家公司上市,在全国占比22.37%,其中深圳市上市公司总数40家,占广东总数量的40.82%,在全国的比重更达到惊人的9.3%,并超过上海的38家和北京的25家,以单个城市计算,位列全国榜首(见图五)。

  审核趋严:低通过率或成常态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发审委共计审核479家公司IPO申请,核准通过总数量380家,通过率79.33%,这一数据,位列2007年以来的倒数第3位。2007年以74.52%的通过率排名倒数第一,2010年则以77.58%的通过率排名倒数第二。有意思的是,2007年和2010年,分别位列中国IPO融资总金额榜的第二和第一位,而2017年则是总金额榜第四位。从数据面反映出,IPO融资审核加速的同时,势必伴随着IPO审核标准的上升。一则IPO提速势必引起众多企业蜂拥提交IPO招股书,劣质企业数量提升;一则IPO融资大抽血的情况下,提升审核标准,也是给市场一个说法。此外,2015年与2016年,发审委审核通过率分为92.28%和91.14%,位列11年来的前一二位。

  不过,这些通过率在新一届的“大发审委”面前简直不值一提。2017年9月30日,证监会公布了第十七届发审委名单,从本届开始,将不再有主板与创业板发审委之分别,因此市场将第十七届发审委俗称为首届“大发审委”。从10月13日首次亮相开始,“大发审委”便开启了高能表现,接连“6过1”、“3过0”的表现,震惊市场。

  截至到2018年1月11日,首届“大发审委”共计审核102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其中通过数量仅59家,通过率达到历史新低的57.84%。“大发审委”也荣幸获得了“史上最严发审委”的称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利润下降,业务的可持续性等都成为被否的原因,如此严厉的审批,还引发包括三只松鼠在内的多家企业取消审核,退出排队序列。虽然有财经媒体质疑相关企业是自黑后回避审查,但已经将新一届发审委审核的严苛表现无疑。

  业内人士表示:高标准、严要求的趋势下,IPO通过率低于以前或是未来常态。预计监管层还将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诸如完善退市制度、并购重组制度等,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质量,这也是建设资本市场强国的必然要求(见图六)。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